发布日期:2025-04-15 21:26 点击次数:150
澶渊之盟:这钱花得值不值?
北宋,一个富得流油的朝代,偏偏在军事上总给人一种“怂”的感觉。
特别是对辽国,年年上贡,跟固定交保护费似的,这到底是窝囊还是另有玄机?
咱今天就来掰扯掰扯这桩“岁币外交”的买卖,看看这钱花得值不值。
澶渊之盟,公元1005年签的,算是宋辽关系的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”。
每年三十万银绢,看着肉疼,可要是真打起来,这点钱还不够塞牙缝的。
北宋的军队,怎么说呢,有点像“花架子”。
“八十万禁军”看着威风,其实都是些“少爷兵”,娇生惯养的,真上了战场,估计还没人家辽国铁骑跑得快。
更要命的是后勤,粮草得从江南千里迢迢运到前线,这损耗,啧啧,十船能剩三船就不错了。
展开剩余65%跟西夏那几仗打下来,国库都差点被掏空,要是跟辽国死磕,财政分分钟破产。
还有就是心理阴影。
想当年太宗皇帝两次北伐,都铩羽而归,高粱河之战更是惨败,给后世皇帝留下了不小的心理创伤。
打那以后,宋朝皇帝看见幽州城就腿软,一听打仗就头疼。
澶渊之盟签下来的时候,真宗皇帝高兴得差点没蹦起来,可见他对和平的渴望有多强烈。
辽国:我凭啥要和平?
当然,辽国也不是傻子,人家也精着呢。
每年白拿三十万,还能在边境做生意,赚得盆满钵满,比抢劫划算多了。
再说了,辽国那帮草原部落,真要占了中原,也管不住啊,还不如拿钱来得实在。
所以说,澶渊之盟,不是宋朝单方面求和,而是双方你情我愿的交易。
宋朝花钱买平安,辽国收钱保太平,各取所需,皆大欢喜。
这买卖,怎么看都不亏。
徽宗:我偏要作死!
可惜,好景不长。
到了徽宗这儿,非要作个大死,联金灭辽。
他也不想想,金国是什么角色,那是比辽国更狠的角色。
结果,辽国是灭了,金国掉头就揍宋朝,北宋就这么玩完了。
所以说啊,和平是花钱买不来的,还得自身硬气才行。
花钱买平安,顶多是缓兵之计,要想长治久安,还得靠实力说话。
北宋的“岁币外交”,说白了就是权宜之计, 成也萧何败萧何。
发布于:陕西省